归淡水风味饮料骗局
关于“归淡水风味饮料骗局”,综合权威信息,其核心问题在于部分饮料通过虚假标签、成分造假和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,主要套路如下:
一、成分造假:挂羊头卖狗肉
冒充酸奶,实为“科技糖水”
多款标榜“酸奶”的产品配料首位实为水,生牛乳占比极低甚至为零,却添加大量白砂糖、增稠剂(明胶/果胶)及香精勾兑口感。
蛋白质含量严重不足(部分仅1.2g/100ml,远低于国标≥2.3g/100ml),营养价值远低于真酸奶。
椰子水勾兑香精
部分“100%天然椰子水”实为椰肉加工废料兑水,添加果糖、柠檬酸、香精伪装风味,电解质含量也通过人工添加剂造假。
二、包装欺诈:标签玩文字游戏
关键信息刻意隐藏
包装正面用超大字体突出“酸奶”,却在瓶底/折痕处用极小字号、低对比度颜色标注“风味饮品”或“含乳饮料”。
例如某产品将“风味饮品(杀菌型)”标识缩小至需放大镜才能看清。
虚构健康概念
标榜“0蔗糖”却添加麦芽糖浆,碳水化合物含量反超可乐;
宣称“孕妇专用”的酸奶,实际糖分含量为真酸奶2.5倍,致消费者患妊娠糖尿病。
三、暴利链条与维权困境
低成本高售价
假酸奶成本仅0.3元,零售价达5元,利润率超600%;勾兑椰子水成本不足售价零头。
维权难度大
商家收款后拒接联络、删除微信,消费者报案常被认定为“市场纠纷”而非诈骗;
黑作坊频繁更换品牌马甲逃避监管,被封店后以新名称继续行骗。
四、监管警示与消费建议
辨别真假产品
认准包装标注的产品类型(如“发酵乳”“饮用天然矿泉水”),警惕字号不统一的标签;
查看配料表:真酸奶首位应为生牛乳,且蛋白质含量≥2.3g/100ml。
举报与维权
留存转账记录、沟通证据,向12315平台或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(如2025年贵阳单月受理食品类投诉2323起);
若遇公安机关拒立案,可要求其出具不予立案通知书并申请复议。
总结:此类骗局本质是利用信息差和消费者对健康概念的盲区,通过包装欺诈、成分造假牟取暴利。选购时需仔细核对标签与配料表,遇纠纷及时固定证据维权。